2025年5月6日,俄乌冲突已进入第1168天。俄乌冲突持续呈现高强度消耗战态势。

  俄国防部通报称,过去24小时对乌军及雇佣兵142处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涵盖机场、弹药库及临时驻地,造成乌军约1,475人伤亡,摧毁坦克、装甲车及火炮等关键装备。

  乌军虽在波克罗夫斯克、新帕夫利夫卡等方向挫败俄军日均42次突击,但防线架自杀式无人机的饱和攻击。

  战场天平仍向俄军火力密度倾斜,而乌军依托FPV无人机协同战术,在锡韦尔斯基方向精准打击俄军改装车辆编队,迫使步兵溃退。

  俄国防部5月5日通报,过去24小时对乌军及雇佣兵142处目标实施打击,涵盖机场、弹药库及临时驻地。

  各战斗群协同推进,单日造成乌军约1,475人伤亡,摧毁坦克4辆、装甲车10辆、火炮14门及电子战设施多套。

  • 南方与中央方向:南方战斗群在谢列布良卡等地造成315人伤亡,摧毁8门火炮;中央战斗群于乌达赫诺耶击溃465人,击毁4辆装甲车;

  • 北部与西部防线:北方战斗群在苏梅地区歼灭150人,摧毁3辆坦克;西部战斗群于哈尔科夫方向压制225人,瘫痪3个弹药库;

  • 东部与第聂伯方向:东部战斗群深入乌防线个干扰站;第聂伯战斗群击毙70人,缴获美制HIMARS火箭系统。

  俄防空系统拦截123架无人机及4枚JDAM炸弹,累计摧毁乌军662架战机、23,153辆装甲车及35,005辆军车。

  当前战线显示俄军通过空袭、炮击与地面突击多维度施压,乌军防御节点持续承损,电子战与后勤设施遭重点打击。

  过去24小时内,乌俄两军爆发269次交火,俄方发动1次导弹袭击、106次空袭(投掷167枚制导炸弹)及5,550次炮击(含121次火箭炮打击),并动用2,628架自杀式无人机。

  • 波克罗夫斯克:俄军42次冲击赫纳季夫卡、新谢尔希伊夫卡等据点,均被击退;

  • 莱曼与库尔斯克:分别挫败22次和23次进攻,俄军动用317次炮击及13枚滑翔炸弹仍无突破;

  乌军第10山地突击旅在锡韦尔斯基方向利用FPV无人机精准打击俄军改装民用车辆编队,摧毁12辆突击车及1辆侦察摩托,迫使俄步兵溃退。

  当前战线凸显俄军依赖高密度火力覆盖与多线突击,而乌军通过无人机协同与机动防御持续削弱其进攻效能。

  前中情局欧洲行动负责人拉尔夫·戈夫指出,美国在俄乌冲突初期刻意限制对乌先进武器供给,旨在避免刺激俄罗斯动用核武,但此举导致战争演变为长期消耗战。

  拜登政府虽累计提供超1,740亿美元援助,却延迟交付关键装备,戈夫认为若早期充分武装乌克兰,或可更快击退俄军,而非陷入当前“绞肉机式”僵局。

  特朗普政府重启后推动俄乌直接谈判,提议承认俄对克里米亚主权并冻结现有战线,默许俄控四州部分领土。

  俄方宣称愿“无条件”谈判,但要求协议须反映领土现实并限制乌加入北约,遭泽连斯基明确拒绝。

  戈夫援引乌方警告称,若未停火,前线公里死亡区”,充斥无人机、地雷与自动化武器,致人员无法机动。

  戈夫批评西方被普京“核讹诈”牵制,仅提供“维持流血”而非“决胜”的武器量级,加剧战争长期化。

  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发文称,俄在乌特别军事行动已显著重塑全球力量平衡,其核心目标是消除对俄主权与价值观的威胁。

  他强调,俄通过军事行动有效遏制了外部势力对多民族社会精神基础的侵蚀,此举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军事专家基谢廖夫分析称,乌方可能在俄宣布停火期间蓄意挑衅,意图维持战事并配合西方持续军援。

  他注意到近期乌军使用HIMARS多管火箭系统频次下降,推测或与美国暂停交付相关武器有关,但乌方仍依赖大量攻击型无人机实施战术打击。

  当前冲突态势显示,俄乌双方在战略目标与战术手段层面持续博弈,外部武器输送仍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

  当前俄乌战局已演变为战略耐力与全球博弈的复合较量。俄军通过多线突击与高密度火力覆盖,单月造成乌军超9.5万人伤亡,试图以“绞肉机”模式消耗对手防御资源;乌军则以无人机集群与电子战反制,将俄军装甲损耗率推升至日均14辆。

  国际层面,美对乌军援争议持续发酵——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冻结战线”方案遭基辅拒绝,而俄方提出的72小时停火倡议被乌视为“战术表演”,双方核心矛盾仍聚焦于领土主权与安全保障。

  西方“有限军援”策略实质延长了战争周期,若今夏形成“20-50公里死亡区”,冲突或将彻底陷入无人化与地雷战的深渊。

  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既是军事科技的试验场,更是全球秩序重构的缩影——当俄军宣称“重塑力量平衡”、乌方坚持“主权不可分割”时,和平曙光仍悬于大国博弈与战略误判的钢丝之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