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f1赛场上的成就有哪些f1不可能的故事网球 郑钦文每年网球赛事时间
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世界极限速度记录,也不是什么一级方程式传奇车手的成长摇篮,能让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赛百灵国际赛道(Sebring International Raceway),在全球赛车手和车迷心中始终占有一席江湖地位的,只有这里对赛车机械强度与人类意志极限的终极考验。
能参加耐力赛的车手,通常都属于特别“抗造”的狠角色。虽说耐力赛允许“轮班驾驶”完成 “人停车不停”的耐力比拼,可具有白天黑夜连轴转的毅力,也是寻常人所不能企及。而倘若在这基础上,再奉送一套颠簸+酷暑+寒冷+漆黑赛道的“大礼包”,那这种耐力赛其实跟那些极端的“生存挑战”真人秀似乎也没啥区别。
与本期特别策划另文介绍的英国银石赛道一样,作为北美最古老且最具挑战性的赛道,美国百灵赛道同样是改建自二战时期的美军亨德里克斯陆军机场(Hendricks Army Airfield)。战争期间这里被用于训练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轰炸机飞行员,军迷所熟知的著名B-17轰炸机孟菲斯美人号,当年作为战争债券募集巡游的一员,就曾降落在亨德里克斯机场。
战后,俄裔美国航空工程师亚历克·乌尔曼原本打算寻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把战后留下来的军用老飞机,改装为民用飞机。可他突然发现亨德里克斯的跑道以及周边便道,似乎可以用来举办类似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活动。受此启发的乌尔曼当下改变想法,决定把这里打造成属于美国的“勒芒赛场”。想法瞬间得到了许多赛车爱好者积极响应。首场比赛一拍即合地在1950年新年前夜举行,吸引了来自北美各地的30多辆赛车参加。而这场被称之为“萨姆·科利尔6小时纪念赛”的冠军,最终由弗里茨·科斯特和拉尔夫·德肖恩驾驶Crosley Hot Shot获得,有意思的是,冠军车并非属于冠军拥有,实际上是两人从同样报名参赛的维克多·夏普手中里借过来使用的。
1952年,首届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12 Hours of Sebring)成功举办。这是美国首次举办真正意义上的耐力赛,而这个比赛很快就成为了世界耐力赛的标志性赛事之一。关注度不亚于勒芒耐力赛,赛百灵赛道的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1959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场F1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地,但遗憾的是,由于赛道条件过于艰苦、观众人数不足且在当时成本高昂,这场比赛也是赛百灵赛道上举办的唯一的一场F1比赛。
如果说,勒芒赛道考验的是速度与耐力,纽博格林赛道考验的是技巧与胆量,那么赛百灵赛道考验的就是生存能力。正如三届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冠军马里奥·安德烈蒂 (Mario Andretti) 所说的那样,若想在这里最终完赛,最难的部分就是作为车手的你,能在“一开始就找到赛道”。这条全长6.02公里、包含17个弯角的赛道,向来以非人道的艰难环境闻名于世。任何在这里完成耐力赛的车队和车手,都会把这场比赛视为体能与心理的极限挑战。不过正因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对机械和车手的要求比勒芒更严苛,所以常被认为是勒芒24小时耐力赛前,最为理想的热身赛。
首先,赛百灵赛道崎岖、颠簸和多变,从车手视角来看,赛道表面的颠簸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是因为大部分赛道,是刻意保留下来的二战时期机场跑道,这些跑道是由带大接缝的混凝土浇筑而成,各部分之间的过渡相当粗糙。每当赛车经过这些接缝的时候,底盘往往会因为与地面剐蹭而溅出火花。观看比赛的观众固然会乐于享受着极大的视觉刺激,可对耐力赛车手而言并不是那么美妙。持续的震动令车手身体在数小时持续驾驶过程中摧残得疲惫不堪。不少顶级F1车手第一次在赛百灵赛道驾驶耐力赛车后都忍不住惊叹,这比让他们在摩纳哥城市赛道上连续开24小时还要累!
佛罗里达的天气条件也不太友好。比赛通常在3月举行,但气温仍然可能飙升至30°C以上,较高的环境湿度让身着赛车防火服的车手时刻“享受”免费桑拿。还有变幻莫测的天气,上午或许还是晴空万里,下午直接就是倾盆大雨,恰巧佛罗里达地势平坦,赛道周围的海拔变化不大,这让路面的拱度也不大,湿滑的赛道对车手来说极具挑战性。当然还少不了入夜后的寒冷。反正各类无所适从的感觉,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总不能随环境与温度变化随时随地更换舒适装备,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相比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虽说用时少了一半,可赛道周围大部分是荒野地带,夜间几乎没有外部照明,加上赛道上的白线和锥形物标记并不特别清楚,许多车手在白天比赛时就出现认路问题,到了夜间驾驶只有难上加难。只有依靠赛车头灯和对赛道的记忆来完成夜间比赛。每次小失误都可能让赛车冲出赛道,陷入沙坑或是撞上护栏,彻底告别比赛。其实每次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期间,都会有不少人迷失在赛道中而不得不选择退赛。
所以能让F1比赛只举办一次,就悻悻然选择放弃赛百灵赛道的根本原因,除了商业估算之外,“并不友善”的比赛条件绝对脱不了干系。和那些为长时间比赛的耐力赛车相比,F1赛车在这里就是个“娇贵的宝宝”。只不过F1的离去,并没让这里因此没落,反到让美式耐力赛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赛百灵赛道也逐渐成为北美耐力赛的象征,甚至在1999年成为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WEC)和美国IMSA系列赛的重要一站,吸引了全球最顶级的赛车制造商、车手和车迷聚首一堂。
如今的赛百灵国际赛道包含了全赛道、短赛道和俱乐部赛道三种主要赛道布局。具有十七个弯道的全赛道长度为6.021 公里,著名的长直道、高速弯道和技术性慢速弯道,多以纪念早期车队与车手名称来命名。
60年代的耐力赛进入高性能赛车时代,制造商们不断突破技术极限,以求争夺赛道霸主地位。法拉利、福特、保时捷、雪佛兰等品牌均投入了大量资源,希望在这场全球瞩目的比赛中获得胜利。所以1966年的第16届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成为了该赛事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也被认为是福特与法拉利耐力赛大战的重要一役。因为就在三个月后,福特将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取得历史性的胜利。车迷熟悉的电影《极速车王》,描绘的正是1966年勒芒大战。然而,在赛百灵的这场比赛却成为了赛史上的至暗时刻。
当年比赛的开局就极为诡异,20世纪60年代的比赛通常采用勒芒起跑法,发车车手站在赛道一侧,等待发车旗落下,跑过赛道冲向自己的赛车,跳进驾驶舱,然后开走。然而获得杆位发车位置的格尼所驾驶的,具有强大7L发动机的福特GT40 Mk.II居然毫无动静,一动不动停在维修区直道上,眼睁睁看着其他赛车一一超过。在浪费大量时间之后,机械师终于让车辆发动,格尼这才得以驶出发车区。
第一个悲剧发生在下午2:40分,加拿大人鲍勃·麦克莱恩驾驶的福特GT40 Mk.I驶出大弯道,就在接近著名的发夹弯时,变速箱突然卡死导致后刹车锁死,车辆从比赛用的狭窄便道上滑出,撞进沟里开始翻滚,油箱位置恰好与一根电话杆严重碰撞引起剧烈燃烧。由于当时赛车防火设计尚不完善,赛百灵的场内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装备扑灭大火,年仅32岁的麦克莱恩最终被困车内丧身火海。他所在的康斯托克赛车队黯然召回另一辆赛车退出比赛。
悲剧没有让比赛停止,在还剩不到 2 小时的时候,当安德雷蒂超越并甩开了韦斯特所驾驶的保时捷,飞驰在在仓库直道上,尝试用4档降3档的方式,以224km/h时速快速通过本属于慢速弯道的韦伯斯特弯时,他的法拉利变速箱同样出现故障,档位直接降到1档,后轮锁死候的法拉利失控疯狂旋转。而此前被超越的韦斯特似乎看到了反超机会,只不过计划惨遭失败,因为疯狂旋转的法拉利重重撞上了保时捷尾部。保时捷也开始失控旋转并冲出赛道,然后撞向一群无视安全警告,站在禁止公众进入区域的观众群里,最后重重地冲入旁边一个仓库。这场悲剧造成 4 名观众丧生,而驾驶保时捷的韦斯特则陷入昏迷。
安德雷蒂努力令此前失控,冲进沙丘的法拉利重新发动回到赛道,可因为车辆前灯已经相撞中报废,只能在几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下驶回维修站。悲剧再次降临,正当安德雷蒂重新启动引擎准备出站继续比赛的时候,整个维修站突然起火,他虽然及时逃脱,可赛车严重烧毁只能退赛。
还记得比赛发车因机械故障,本应杆位发车却最后进入赛道的格尼么?技术与毅力兼备的他,凭借实力重新获得领先位置,可幸运之神似乎整场比赛都没有朝这里看一眼的意思。胜利在望的格尼在比赛最后一圈,再次因为引擎问题抛锚趴窝,无法接受眼睁睁看着肯·迈尔斯驾驶的GT40 X-1率先越过终点线。格尼拼劲全力下车推着已经停摆的赛车成功到达终点,本以为好歹能有个亚军,却被告知比赛期间下车推车,特别是没有开灯或者无任何照明情况下属于违反赛规,最后还是被取消资格。但与那些在这场比赛之中丢掉性命的人相比,格尼只是丢掉了登上领奖台的机会而已。
这一届的至暗时刻,让赛事总组织者亚历克·乌尔曼和他的团队,因安全准备不足而受到严厉批评。赛道设施状况不佳,无法保证比赛安全, 5人死亡等等,都暴露出赛百灵赛道种种问题。若不是因为当年佛罗抵达遭遇持续降雨,这个著名的12小时耐力赛,差点从次年开始移师棕榈滩国际赛道。在做出努力提高观众和车手的安全保证之后,赛百灵赛道侥幸保住了比赛的举办资格。
总体来说赛百灵赛道自1952年正式投入使用,三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 1967 年新建的格林公园弯道。赛道使用了空军基地的两条跑道,比赛期间经常可以看到飞机起飞,附近民用机场保留了空军基地的部分基础设施。1983年,赛道缩短至7.64 公里,以绕过一段一直使用的穿越赛道。直到1984年至1986年间才恢复到7.82 公里,当时的Ulmann长直道已被移动以扩大围场。80年代末的重大改造用新铺的跑道替换损坏区域行程永久赛道。最后一次改变是在 1998 年。如今,从最后一个弯道到维修站直道末端以及15号、16号弯道之间的部分始终是混凝土路面,而赛道的其余部分则铺有柏油路面。多次有针对性的改造,让这条原本危险系数极高的赛道,逐步演变为如今现代化的耐力赛圣地。
赛百灵赛道是一个从来不缺奇迹与趣谈的地方。1952年的首届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由Tony Pompeo和Larry Kulok驾驶的一辆法拉利166 MM夺得冠军,这场比赛被认为是法拉利在美国耐力赛崛起的起点;1970年,好莱坞传奇人物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与彼得·雷夫森(Peter Revson)共同驾驶保时捷908,在比赛中拿下总成绩第二名,仅仅落后于马蒂尼车队的保时捷917。电影演员能站上世界级耐力赛领奖台,绝对是赛百灵历史上的一大传奇;1995年的比赛见证了一场戏剧性的雨战,比赛的最后时刻,戴尔·厄恩哈特(Dale Earnhardt)与Wayne Taylor在湿滑赛道上展开了史诗般的巅峰对决,最终Taylor驾驶克莱斯勒Spice赛车夺冠,而厄恩哈特的英勇表现同样被载入史册。
2012年,WEC世界耐力锦标赛正式成立,而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成为了该系列赛的揭幕战。那一年的比赛竞争异常激烈,最终奥迪R18 e-tron quattro击败标致908夺冠,标志着混合动力耐力赛车时代的崛起。
除了上面说提到的各种胜利以及传奇故事,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无数有意思的美式趣谈,即便现在听起来还有不少人,对这些匪夷所思的趣闻持怀疑态度。为此赛道官方对这些趣谈一一给与了线年比赛期间,六名后备车手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被告知不允许参加比赛而感到不满,于是乎他们商量好在比赛起跑时候,趁乱一起参加,后来他们各自跑了一两圈,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赛道;1957年12小时耐力赛期间,斯特林·莫斯在发夹弯处放慢了速度,传奇摄影记者伯纳德·卡希尔 (Bernard Cahier) 给他递过去一杯冷饮,然后在下一圈他就把喝光的空瓶子扔出了车外;1980年,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比赛,只不过最终并没在比赛期间参与驾驶;
每年,超过10万名车迷会从全美各地涌入赛百灵,他们带着露营车、烧烤架、冰镇啤酒,提前数天就在赛道周围安营扎寨。在这里,你会看到改装奇特的赛车主题派对巴士、身穿各种赛车队服的粉丝、甚至有些车迷会用涂鸦喷漆装饰自己的帐篷和车子,让整个赛场变成一座赛车嘉年华。
更重要的是,赛百灵是少数允许车迷进入维修区近距离接触赛车和车手的赛道之一。车迷们可以在比赛前后,与世界级赛车手面对面交谈,甚至亲眼目睹赛车的调校过程,体验最真实的赛车氛围。
没有蒙扎的贵族气息,没有勒芒的光辉历史,没有斯帕的舒适享受,赛百灵赛道有的只是赛车界最严苛的极端试炼。它更像一块随时检验赛车极限、车手耐力和团队战术智慧的试金石。那些能在这里生存下来并站上领奖台的选手,含金量绝对不会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震惊!谷歌华人杀妻男大量新细节披露:先出轨后残忍杀妻?生前最后视频曝光!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HDMI 2.2 标准最终确定:带宽翻倍至96 Gbps 支持16K分辨率
JBL 首款开放式运动耳机 Endurance Zone 发布:129.99 欧元
版权声明: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leyu666@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