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很少有企业像TCL这样,每次迎来高光之后,紧跟着就是一次大的危机。幸运的是,李东生总能在危险时刻找到对的那条路。从to C到to B,他又一次完成了对TCL的“再造”。
李东生坐在天井靠近窗户一侧的椅子上,按照摄影师的示意调整姿势。
他换了一个新发型,看上去显得更年轻一些。但外套仍是传统的深色西装,左边领子上佩戴着一枚TCL的徽章。
这是6月中旬的深圳,溽热难当。几天前,他刚刚在这里与李雪琴——一位因短视频走红网络、继而以脱口秀备受追捧的新晋明星一起录制了一档节目。在“赢得年轻人就能赢得市场”被奉为圭臬、迎合甚至讨好他们成为许多商家下意识选择的当下,你不难理解,当李东生听到李雪琴说自己仍爱看电视时脱口而出的一句“那我就放心了”。
事实上,TCL早已不仅仅是一家生产电视机乃至消费电子的企业了。华星的崛起和对中环的收购,逐步确立了TCL的三大核心赛道。但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它的科技属性仍未被广泛认知。
这种尴尬,李东生并非没有体会。在40周年这个重要的节点,他试图告诉外界一个真实的TCL——那个看似失去昔日荣光的老牌企业,早已完成了一场豪赌,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乃至芯片产业,才是如今TCL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很少有企业像TCL这样,在不同时代、不同赛道都能做到顶尖水平。从最早的磁带起家,到电话机称王,再到做电视、手机雄踞榜首,最后从to C领域转到to B领域,押注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40年里,TCL几乎一直在山巅跨越。
用TCL科技原COO兼CFO杜娟的话来说,“TCL在大方向上基本没有踏空过”。但每次迎来高光之后,紧跟着就是一次大的危机或挑战。TCL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总能在危险时刻找到对的那条路,通过变革,“涅槃重生”。
这当然与掌舵者的洞察力和远见有关。数位TCL高管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用类似的词汇来评价李东生这一点。在他身上,既有南方企业家那种基于现实的精明敏锐,也有早代大学生紧跟行业前沿的学习自觉。面对出现的问题,商战经验丰富的李东生更偏向于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甚至纯粹因为精力旺盛、闲不下来而显得有点儿事必躬亲。
如果一家公司还希望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藉此走得更远,这种现象是不应该被鼓励的。人才的厚度大概是李东生需要操心的原因,他的下属也必须尽快学会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大胆决策。好在他保持了难得的自省,并且已经逐渐放手、容许试错——这对于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相当罕见。
12年前那次孤注一掷的豪赌,奠定了今天TCL科技在半导体显示赛道崛起的基础。对于风险,李东生说,“你不干这个事就没风险了?其实风险也很大,很可能就在竞争中被边缘化了。”
8月9日晚间,TCL科技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营业收入743.0亿元,同比增长153.3%;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7.65倍。其中半导体显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93.6%;净利润66.1亿元,同比增长67.5亿元。
扛起营收和利润大旗的,正是12年前开启的华星光电项目。它的发展历程,曾被评价为“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史诗性崛起”。看似冒险的孤注一掷,除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背后也有转型的考量以及托底的准备。
彩电是TCL的核心业务,2000年以后,液晶显示技术兴起,日本品牌电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下降得很厉害,而韩系企业增长得很快。在李东生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韩企拥有上游的显示屏资源。彼时,中国的显示屏几乎都要进口,而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也主要在上游。
“不打破这个局面,我们的彩电就很难在全球市场争取更高地位。所以2007年我们就建了液晶模组工厂,积累运作经验和技术能力。”李东生说,“在2021年正式启动华星t1项目之前,实际上我们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准备。”
2021年在华星t1项目投资245亿元,几乎相当于TCL当时全部的资产。要知道,当时的TCL刚刚从国际化并购带来的连续巨额亏损中走出来。
在李东生看来,这样的抉择事关公司战略的转型升级。“之前TCL主要做终端产品,销售规模很大,但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我们选择显示屏来夯实企业基础核心技术的能力,未来通过在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李东生说,制造业不能总停在加工、装配、生产上,一定要往上游走。日韩企业都是这样走的,中国企业也应该这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