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的故事_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
文化名人故事:笨鸟先飞的陈正之得到朱熹的提点
宋代有一个著名学者名叫陈正之,他的博学多才和温和宽厚,都备受后人称道,但是你或许想不到,小时候陈正之却有一个不雅的绰号“陈傻子”。原来,陈正之开智比一般人要晚,所以反应比同龄人要迟钝,因而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讥讽,所以人们在背地里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他“陈傻子”。
到了适龄的年纪,他的家长送他到学堂里面学习知识。可是反应迟钝给陈正之造成很大的困难,他学习知识要比别人慢很多。老师一篇课文讲解下来,别人都能记下文章究竟在讲些什么,段落的大意是什么,可是他只勉强弄懂几十个字,对于文章在说什么还是一无所知。
老师和同学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他学习起来既费劲又低效,一篇文字简短、内容浅显的文章,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可以背诵如流,而他却往往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能结结巴巴地读出来。因为这些缘故,老师经常责骂他,同学们讥笑耍弄他,甚至连父母和亲朋也嫌他笨,瞧不起他。
面对这种情况,陈正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并不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没有灰心,在学习上更不偷懒。他针对自己的客观事实,采取种种方法来弥补。他想:别人读一遍,我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学一个时辰就够了,那我就苦学几个时辰。我一句一句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总可以使自己多学到一点知识吧。于是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起来读书;晚上别人都已进入梦乡了,他还在油灯下背诵诗文。
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尽管一遍一遍地苦读,他还是不能像常人一样流利地背出课文。
因此他专门去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发现,也许是因为别人总嘲笑陈正之的缘故,他想快点把课文背下来,因而看书看得特别快,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于是,朱熹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用功读书,却没有效果了。
回到家里,陈正之开始放慢速度读书,仔细分析每一个句子的含义。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读书效果真的越来越好了,这更加深了他对读书的兴趣。和以前相比,他不再以读书为目的,着急地往前赶了。文章里面的知识,使他感觉十分有趣,于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了。
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陈正之不仅养成了无书不读和锲而不舍的好习惯,而且他的知识也与日俱增。后来,他终于成为宋朝一位具有精深造诣的博学之士,人们送给他的“陈傻子”的绰号,也被“陈学者”代替了。
之此,阅毕,然不知诸公又有何看法,烦请不吝赐教,于下方评论留言,畅抒胸怀!若诸公有感本文属佳,烦请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赐赞!须尾注:此文由百家号“文字主人”独发,若于他处见载,且无转载声明,则为搬运!则为剿袭!
笨鸟先飞的故事
笨鸟先飞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懂得先飞的鸟,一定不笨。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正视自我,沉淀自我,帮助自我。
生活中,除了极少数有天赋的人,大多数普通人到后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他人眼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因为自己长时间专注手中的某一件事,深耕于某一行业。
那些总是爱自诩聪明却又不愿付出努力的人,到头来,只会一事所成,一无所获。
知道自己“笨”,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
笨功夫里都藏着大智慧。一个人不给自己的“笨”找理由,能克制住内心的浮躁,才能打破种种限制,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任何的成长,于你我而言并非是轻而易举,而是在日积月累中学会比他人先行一步,付出更多。等到努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幸运自会如期而至。
标签:寓言故事笨鸟先飞